无障碍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本市政策

关于印发 陇南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10/11|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专栏:本市政策| 访问次数:885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陇南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陇政办发〔2022〕10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陇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省驻陇南有关单位:

《陇南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29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陇南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22〕65号)精神,结合《陇南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陇南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陇南康养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陇南市乡村振兴文旅康养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陇南市文旅康养产业链建设方案》《陇南市2022年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工作方案》和陇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三城五地”目标任务、推进“十大行动”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康养旅游建设,着力推动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强大引擎。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旅游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旅游强市目标。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8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5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5000人;旅游人均消费达到580元以上;旅游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富民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1.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围绕陇南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全产业融合、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构建“一核、两心、三轴、四区、百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点上有精彩、线上有风景、片上有产品、面上有产业的旅游强市新局面。

——一个核心大景区引领。举全市之力,在成功创建宕昌县官鹅沟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集山水生态观光、红色文化体验、古羌民俗风情体验、中医康养保健、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益的核心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引领作用。(市文广旅局牵头负责,宕昌县政府落实)

——打造两大集散中心。充分依托武都区和成县的行政、文化、经济、交通、商贸等便利条件,打造陇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散服务中心和城市会客厅,促进文旅产业综合发展。(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武都区、成县政府落实)

——发展三条景观主轴线。沿着兰海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徽两高速交通通道和辐射区域,着力打造宕昌县—武都区—文县、武都区—康县—成县、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三条景观轴线,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形成互联互通互补的“工”字型旅游主轴线。即:串联宕昌县、文县、武都区三县区,以武九高速开通为契机,加快官鹅沟景区、万象大景区、天池景区、白马河景区及周边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互动联系,打造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游为主题的,全市最具辐射带动力的西部集聚发展纵轴。沿高速公路贯通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提升沿线旅游景区景观质量,开发旅游新业态产品,打造以历史文化游、工业生态游、运动康疗游为主题的东部引流提升纵轴。以武都区、成县为游客集散中心和城市会客厅,结合康县青龙山大景区、长坝度假区、乡村旅游景区等旅游资源,打造以乡村旅游、康养度假游为主题的中部串联延伸横轴,带动全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建设四大文化旅游区。按照陇南市空间布局,划分北部、中部、南部、东西等四大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区。

以秦西垂陵园、仇池古国遗址、乞巧文化之乡、长道古城、武侯祠等为依托,以伏羲生地、诸葛亮六出祁山、空城计、蜀汉相争等历史事件,中华女性乞巧、祈福的文化追求为线索,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对其进行现代化、时尚化和创新性展示,开发多种类型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以服务和满足游客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打造陇南北部集历史文化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北部秦文化历史发展旅游区(西和县、礼县)。(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西和县、礼县政府落实)

徽成盆地自然资源集中、山水形态丰富、产业资源多样,重点开发山水生态观光、养老养生、康体运动、乡村度假、新型休闲产业等产品。依托成县机场,面向远距离客源市场,推出休闲养生游、慢城体验游等专项产品,并凭借良好资源环境,开发高端会议休闲度假产品,拓展高端旅游市场,成为陇南市中部旅游增长极和生态休闲养生与山地运动康养旅游聚集发展的中部徽成盆地康养避暑度假区(徽县、成县、两当县)。(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徽县、成县、两当县政府落实)

依托武都区、康县、文县特有的亚热带原生态资源和万象洞景区、天池景区、碧口古镇、花桥村、长坝度假区、阳坝景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会址以及武都藏羌文化、高山戏、康县“北茶马古道文化”、“女娶男嫁”婚俗、茶文化体验、“桑蚕养殖”、文县白马人文化、玉垒花灯戏、土琵琶弹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开发打造成民俗风情体验、生态康养休闲的南部亚热带民俗文化旅游区(武都、康县、文县)。(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武都区、康县、文县政府落实)

立足“红军长征加油站”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以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一条街为核心,依托陇南“千年药乡”的美誉和宕昌氐羌风情人文景观、官鹅沟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以红色旅游为主,集度假休闲、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科研、娱乐运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性旅游区;以“两当兵变”纪念馆为核心,在深入挖掘老南街、太阳村红军街、杨店遗址等红色文化内涵,提升两当兵变红色旅游景区档次的基础上,依托云屏三峡自然风光,扩大游览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区,建设东西部红色文化旅游区(宕昌县、两当县)。(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图1  陇南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图

 

——打造十条文化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围绕“引客源、聚人气、留游客、扩消费、增收入”的思路,重点围绕宣传推介陇南气候、生态、文化、民俗、美食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化、特色化设计推出全市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产品,按照文化观光、民俗探秘、田园康养、红色生态等主题对各景区进行整合串联,进一步丰富线路产品,满足游客多样性的体验,构建陇南十条文化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包括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美丽乡村游、休闲养生游、亲子研学游、山地探险游、民俗风情游、特产美食游、茶乡酒乡游。(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提升改造百个文旅康养示范村。依托全市山水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旅游资源,按照“城乡融合、以城带乡、集中连片、串点示范”的思路,紧盯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周边等重点区域,以美丽村庄、美丽环境、美丽河道、美丽村民、美丽干部为切入点,统筹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文旅康养示范村的打造,在全市提升改造百个文旅康养示范村。(市文广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促进全域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聚焦“三城五地”建设,加快推进向南开放开发,充分发挥陇南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交汇点的独特优势,把陇南建设成为知名的旅游节点城市。

——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抢抓建设“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西陇海兰新兰渝线经济带的政策机遇,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主动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陇东南五市旅游联盟,持续推进“甘陕川”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建设,联动打造跨区域的旅游风景道和旅游品牌线路。大力推介陇南 九寨沟、陇南 天水、陇南 甘南等区域合作旅游产品,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做大做强区域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主动对接青岛东西扶贫协作各城市,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招商合作,加强文旅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彼此优势,利用双方旅游发展经验,做好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深化青陇两市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引导两市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在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管理运营、旅行社组团、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扶贫。(市文广旅局、市招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推动文化和旅游服务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文旅康养品牌村、乡村旅游精品线和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旅游 生态农业 健康医养”新业态,力争把两当县打造成全域农旅康养示范区。挖掘利用石刻石雕、中医药养生、木雕、民族服饰制作、面塑、制陶、麻纸制作等优势优秀传统技艺,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工艺品牌和乡村旅游商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非遗旅游示范村。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能人等本土人才。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风景道、休闲驿站、停车场、旅游厕所、自驾游服务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建设力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多样性的保护力度,支撑旅游产品和业态多元化。(市财政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健委、市林草局、市体育局、市人社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将城乡旅游业发展同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城乡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为节点,以旅游通道为纽带,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共享,带动有禀赋、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土地资源要素向旅游业转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旅游产业体系和休闲空间。将旅游休闲作为基本功能,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和郊野公园等建设,提升游客体验,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在全市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布局并配套完善旅游休闲功能区域,优先保障区域旅游休闲重大项目,做好交通衔接和服务配套。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考量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多元功能聚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负责)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推动旅游发展中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委统战部、市教育局、市民宗委、市文广旅局、市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二)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

1.人文资源保护传承工程。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以反映和承载人文资源的自然环境为支撑,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产业,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升旅游业发展品质。加强成县西狭古栈道及摩崖石刻、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徽县栗川砖塔、武都区福津广严院等文物的保护展示,推进成县吴挺墓等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遗址公园建设,合理配套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宕昌县哈达铺会议旧址、两当兵变旧址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面提升哈达铺红军长征革命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一条街、两当兵变杨店旧址、两当兵变部队指挥地旧址、东山红色文化广场、两当太阳寺等反映百年党史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保障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加强古籍挖掘和搜集整理,做好古籍的分类、编目以及展示工作,开发古籍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陇南丰富的非遗资源,收集非遗相关实物产品和农耕生产生活器具,布置陇南非遗馆,建成陇南市民俗博物馆,并定期开放非遗传习室,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广旅局、市林草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在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基础上,推出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让游客自觉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资源共享、产品研发、人才交流、宣传推介、监督执法等领域的部门协同合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国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局、市林草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3.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程。开展全市旅游资源全面普查、非遗资源二次普查等工作,通过普查,为统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科学制定旅游规划提供依据。建立陇南四五级旅游资源名录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做好推介工作,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名牌产品转化。配合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甘肃行动,建设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陇南地方数据库,建设宣传展示平台,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重要文化资源。实施多种形式的普查数据利用研究与项目推广,为编制全市新一轮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文广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4.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创新工程。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陇南段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走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空间。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力,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价值,既实现传承文化的目的,又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承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突出“先秦故里”“长征加油站”“陇蜀古道”“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茶马古道文化之乡”“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整体辨识度和陇南特色品牌辨识度。推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规划、一体化开发,推出旅游产品和商品组合性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的经典线路,开展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支持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旅游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实施节水节电、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鼓励在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倡导主客共享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广旅局、市教育局、市林草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1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1.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行动。重点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陇南段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持续优化现有两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实施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实施红色文化干部培训、红色研学体系建设和红色旅游智慧化、数字化项目。建设红色旅游基因库、智慧景区,成立红色文旅数字主题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运营中心。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行动。通过全市非遗资源普查,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存续状况。持续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建立全市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标准规范,建成陇南非遗大数据库,为开展非遗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阐释陇南非遗代表性项目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非遗 旅游”行动计划,持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戏曲振兴工程、传统节日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探索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非遗的保护传承及“非遗 旅游”多元化融合创新模式,实现非遗活态化、生产性传承利用。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加强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3.生态旅游优化提升行动。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陇南片区建设。在严守生态红线、严格保护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公园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对一些生态稳定性好、环境承载能力强的自然空间依法依规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开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户外运动,创新生态旅游资源产品转化方式,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协同推进国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协作区、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生态风景道等项目建设。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实现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在线预约预订服务,完善安装景区闸机,全面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满足网络预约订票的游客通过身份证、社保卡和二维码等多种核验方式。鼓励A级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与应急指挥平台”全面对接,通过小程序普及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服务,提高游览便捷性,为游客提供景区内的观光线路、主要景点的文字和语音信息,提供景区周边旅游资讯的查询,重点打造VR体验、景区直播、数字讲解等智能应用场景。推进景区智能停车场建设,支持车牌识别、停车引导、反向寻车、自助缴费等功能,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到2025年底完成4A级及以上景区和部分3A级重点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体育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建设全市文旅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为日常管理提供完备的信息来源,并提供预警、调度、视频会议、远程培训、数据统计等功能。推进以在线办事、行政审批、人才培训、行业监管、舆情监控、游客流量监测和风险隐患防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运行管理、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智慧系统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可查、可控、可管、可追的分时预约平台。支持开发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应用程序和友好界面。健全旅游电子政务系统、旅游市场治理“智慧大脑”建设,推动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3.智慧旅游产品供给工程。围绕旅游消费新模式,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打造交互式、沉浸式的旅游产品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旅游基础设施应用。实施旅游装备技术提升计划。重点推进夜间旅游装备、旅居车及营地、可移动旅居设备、游乐游艺设施设备、冰雪装备、智能旅游装备、旅游景区客运索道、自驾游GIS服务平台等自主创新及高端制造。积极拓展新技术、新场景在旅游业的应用领域。丰富拓展沉浸式博物馆、景区景点、旅游演艺等智慧旅游体验新场景应用,推出一批智慧旅游创新案例和项目。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旅游网络主播职业化。(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4.旅游数字营销矩阵建设工程。每年优选网络宣传和在线旅行商,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提高陇南文旅核心信息年曝光量。抓好“一部手机游陇南”“陇南文旅”和县区文旅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运行,用好微视频平台,以“图文 视频 全景”聚合方式,提高“康养陇南”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网络宣传与旅游攻略、自驾游、旅游节会、体育赛事、微视频大赛等活动的跟踪伴随服务。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饭店、民宿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5.旅游创新链综合效能提升工程。建立与公安、交通运输、统计、市场监管、金融、工信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健全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旅游统计系统,配合省文旅厅建立统一的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数据填报统计系统,深化旅游统计应用和大数据决策支撑,做好与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的衔接,提升数字赋能旅游创新链建设效能。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各环节安全保护制度。(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工信局、人行陇南中心支行、陇南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2  科技赋能旅游业创新

1.文旅科技项目。积极参加国家、省上文化旅游新技术展,重点关注并引进票务及闸机管理系统、3D、VR、AI机器人、VR全景设备、北斗智游星、“5G 智慧文旅 新媒体”直播等智慧文旅技术应用产品。

2.“一部手机游陇南”市场化运营水平。将“一机游”数字化体验产品的扩容增建与市场化运营有机结合,全面实现门票在线预订、VR全景展示、AR景区导航、数字导游、会员管理、文创产品销售、电商带货、监测管理等功能。为游客提供VR直播观景、数字导游、全景导览、AR景区导航等服务形式,增加互动乐趣、评论分享、团购优惠、智能推荐等新体验,全面发挥“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全能导购”的功能。

3.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紧抓新基建契机,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提升5G网络覆盖率,围绕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图书馆等优先部署5G网络,推进“5G 智慧旅游”应用落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4A级旅游景区5G网络全覆盖。利用GIS、北斗系统、遥测、虚拟仿真等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景区道路、设施数据和运行状况等进行采集,对文化旅游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4.建设文旅大数据平台。全面挖掘整理文字、图片、影像、VR等文旅资源,数字化分类建设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数字库,建立陇南文旅大数据平台,通过利用数字化在线展示技术,直观、动态、立体展现陇南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宣传陇南特色文化,助推文旅康养发展。

 

(四)健全品质旅游供给体系

1.加快创建文旅康养品牌。以“健康生活目的地·中国康养第一市”为目标,以“陇南深养”为超级IP,提升宕昌官鹅沟大景区运营管理水平,加快文县天池旅游景区、成县西狭颂旅游景区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启动武都区万象大景区、西和县礼县秦早期文化大景区(秦汉文化产业园)、康县青龙山大景区建设及现有景区的提档升级。以国际乡村康养示范板块、西北茶乡康养示范板块、徽成盆地健康疗养板块、西汉水访古探幽避暑板块、高山原生态耕读归隐板块、白龙江文化生态康养板块等六大文旅康养功能板块为重点,加大文旅康养项目的谋划和建设力度,丰富康养业态产品,扩大消费规模,创建文旅康养示范区,谋划建设多业态融合文旅康养小镇、文旅康养田园综合体、旅游度假区、大景区,逐步形成“园区 基地(中心) 产品 业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着力实施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系列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全面构建以文旅康养产业集群为内容支撑的美好生活度假休闲体系。(市文广旅局、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招商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3  文旅康养百亿产业集群建设

1.旅游景区创建。在2022年完成官鹅沟5A级景区创建工作基础上,加快文县天池景区、成县西狭颂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康县阳坝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为创建新的国家5A级景区创造条件。到2025年,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10个。

2.旅游度假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康县长坝、武都姚寨沟、武都张坝古村、文县碧口让水河、宕昌鹅嫚沟、康县生态阳坝、西和晚霞湖、礼县秦皇湖、礼县生态上坪、两当红色太阳、成县诗意南山、徽县稻坪桃花源等12个旅游度假区。

3.文旅康养小镇建设。启动建设武都橄榄新城、武都裕河秘境小镇、文县碧口古镇、康县阳坝生态水镇、康县茶马康城(长坝)、礼县祁山三国古城、两当云屏山地小镇、宕昌哈达铺1935小镇、成县红川酒文化康养小镇、徽县酒文化小镇、西和包集非遗小镇、武都高山休闲运动小镇、文县白马小镇、康县岸门口燕河古镇、康县白马关古城、礼县盐官古城、礼县苹果小镇、两当杨店古城、成县西狭颂国学小镇、徽县仙人关古镇等20个文旅康养小镇。

4.文旅康养田园综合体建设。启动建设武都橄榄河谷、武都高山田园、文县碧口茶乡、宕昌陇上药仓、宕昌古羌花园、康县长坝花果、康县王坝林田、康县中节河特色农业、西和半夏药谷、礼县苹果河谷、两当鱼池花乡、徽成盆地、成县犀牛江畔、徽县青泥古乡、徽县天河杏福里等15个田园综合体。

5.大景区建设。持续提升宕昌官鹅沟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武都万象大景区、武都五马-裕河大景区、文县天池大景区、白马河大景区、宕昌哈达铺大景区、康县阳坝大景区、康县青龙山大景区、西和仇池山-八峰崖大景区、西和云华山大景区、礼县秦汉文化大景区、西和西汉水大景区、两当云屏三峡大景区、两当太阳谷大景区、成县西狭颂-鸡峰山大景区、成县杜甫草堂—大云寺大景区、徽县三滩大景区、徽县江峡洞天大景区等18个大景区。

6.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依托各县区特色城镇的历史文化街区、步行街、商业街、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园区,增加文旅设施,拓展旅游功能,丰富文旅业态、扩大休闲空间,加强主客共享,争取创建省级、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省级、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壮大10家文旅康养企业,打造1个文旅康养产业园区 (基地)、培育20个文旅康养产业示范引领项目、20种以上文旅康养品牌产品和5种以上甘肃文化旅游康养特色商品。

7.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争取创建符合发展方向、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省级、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扩大夜间消费规模。

 

——优化旅游要素高质量供给计划。大力开发各类专项和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自驾游目的地,推介自驾游精品线路,支持营地与自驾车旅居车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证照审批服务和分层分类管理,支持主题特色民宿、精品客栈和酒店等文旅企业创新发展。深度挖掘乡村生态、非遗、古村古镇等特色资源,在乡村旅游示范村、景区周边、旅游线路沿线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民宿标准,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等级旅游民宿、旅游星级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支持旅行社转型升级,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骨干旅行社,推进中小旅行社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推动餐饮与地域文化结合,提升旅游餐饮品质,发展陇南特色美食旅游。充分发挥陇南特色文化、中药材种植、生态资源、美丽乡村等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山水观光、生态农业观光、主题工业观光、红色文化体验、历史探古体验、民俗文化体验、节事活动体验、乡村主题乐园、医药养生度假、乡村养老度假、文化修身度假、避暑康养度假、科普研学活动、文化创意创作、休闲运动赛事、会议会展商务等新业态产品,引领带动文化旅游消费提升。完善旅游消费金融、信贷、保险服务,进一步改善旅游为民的便利性和系统性。(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体育局、市消防支队、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4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1.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康县、成县、文县等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28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20个文旅康养品牌村。

2.旅游服务品牌培育。培育国家等级民宿10家、旅游星级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家,发展旅行社5家、旅游星级饭店5家,培养国家持证导游20名以上。

3.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采取公开推荐、评审选拔等方式,每年遴选一批省级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并对其进行项目资助,积极推荐省级、国家级乡村旅游能人。

4.乡村旅游合作社推进项目。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20个辐射带动性强、经济效益良好、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和5家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壮大乡村旅游市场主体。

5.打造乡村振兴全域农旅融合康养示范县。依托两当县优美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编制两当县乡村振兴全域农旅融合康养示范县规划,建设两当县乡村振兴全域农旅康养示范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红色旅游发展计划。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原则,以哈达铺红一、二、四方面军,两当兵变和红二十五军,徽成两康红二方面军等中央红军在陇南境内的红色历史为主题,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红色旅游小镇;深度开发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参与型、娱乐型旅游项目,使红色旅游更加鲜活生动。健全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完善哈达铺、两当兵变等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设施,提升革命纪念馆设施设备,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手段,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对红色内涵进行再丰富、再创作,编写编排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歌曲和舞蹈、创作舞台实景剧等。开发与陇南红色精神吻合,与科技、民俗等元素结合的红色旅游商品、宣传图册、纪念品等,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打造红色文旅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产业链体系,扩大红色旅游景区管理队伍,讲好陇南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旅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实施“旅游 ”和“ 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工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工业、教育、体育、交通、商贸等赋能旅游业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

——打造“旅游 工业”产品体系。以矿产、酿酒、橄榄、茶叶、花椒、核桃、中药材加工等为主要依托,创新开发矿山公园和酒文化、橄榄文化、茶文化、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加大金徽酒业、红川酒业、祥宇橄榄生态园、金徽矿业等工业旅游示范景区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深度挖掘开发陇南酒文化、橄榄文化、茶文化和矿产文化,形成内涵丰富、体验深刻的工业文化品牌,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高标准绿化工业厂区,开发新技术展示体验项目,营造优美的工业旅游环境,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发挥陇南南部亚热带茶叶产业优势和茶马古道文化,依托建设康余高等级公路,建设以康县阳坝、武都裕河、文县碧口为核心的陇南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园,推动全市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康养第一市。(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构建“旅游 教育”产品体系。以各级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及各类文化场馆为依托,优化艺术、科技、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故事等主题研学基地、旅行线路和课程设置,完善研学旅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教育示范基地。重点推出一批以三国文化、秦早期文化、陇蜀文化、白马文化、乞巧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研学系列产品;以武都万象洞溶洞、西和八峰崖石窟为主题的特殊地质地貌研学产品;以茶园种植、油橄榄种植、中药材产业、土特产品电商馆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研学系列产品;以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成县西狭古栈道及摩崖石刻、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徽县栗川砖塔、成县吴挺墓、武都区福津广严院为研究主体的文物研学产品。(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完善“旅游 体育”产品体系。结合陇南复杂的地貌地形优势,大力发展体旅融合产业,开发冰雪、热气球、自行车、徒步、登山、漂流、攀岩、户外运动等多元体育旅游产品。持续提升“走进官鹅沟 翻越雷古山”徒步大赛、两当云屏山地自行车比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品质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康县青龙山冰雪运动基地建设。在宕昌县官鹅沟景区、文县天池景区、康县青龙山景区、康县阳坝景区、西和晚霞湖、礼县秦皇湖、武都金马池、徽县嘉陵江大峡谷、两当云屏景区、成县鸡峰山等有条件的重点景区,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打造“旅游 交通”产品品牌。积极参与并配合省上打造“环西部火车游”“陆港通道”等火车游品牌。加快自驾游、房车露营系统建设,大力发展路衍旅游经济,突出高速公路“开口子”拓展工程向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村、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等延伸。积极推动运游深度融合,鼓励引导客运企业开通旅游专线和景区班线直达客车。打造“景道互联”“客源互送”“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规范有序开发路域广告业务,加大美丽陇南及旅游景点宣传力度。开通、加密成县机场至国内主要客源城市航线航班,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汽车租赁等服务。在武都白龙江,文县白龙江、白水江,徽县嘉陵江等有条件的长江支流和水库水域开展水上游乐、游轮渡游等项目。(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海事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推动“旅游 商贸”加速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创新研发具有陇南味、市场化的文化旅游商品,建立多层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全面扩大陇南旅游购物消费。充分挖掘三国文化、秦早期文化、乞巧文化、白马文化、陇蜀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陇南文化符号,利用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等全市特色农产品,推出武都橄榄油绿茶系列、文县白马文创系列、宕昌中药材养生饮片药膳系列、康县食用菌系列、西和刺绣保健品系列、礼县秦汉文创系列、两当红色文创系列、成县核桃产品系列、徽县金徽酒系列等旅游商品。开发会展经济,依托“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中国甘肃(陇南)茶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平台,拓宽旅游客源地市场。提升全市重要节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培育会展商贸型龙头旅游企业。全市开发50个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商品品牌,各A级景区至少开发1个标志性旅游商品。(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5 旅游融合产品体系

1.“旅游 工业”产品。依托红川酒厂、金徽酒厂、金徽矿业等工业基地,创新开发工业旅游景区,将徽县金徽矿业景区创建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深挖茶马古道文化,编制陇南市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园规划、茶旅融合产业链建设方案,建设陇南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园,做大做强茶旅融合产业链条。

2.“旅游 教育”产品。与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结合,打造一批家庭亲子教育研学产品。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发大学生研学旅行产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配合教育部门争创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3.“旅游 体育”产品。大力发展自驾游、户外运动、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旅游产业。配合体育部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线路,建设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示范项目。

4.“旅游 商贸”产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品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系列、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系列、仿复制品系列、名优土特产品系列、中药材保健品系列、文化旅游食品系列、书画艺术作品等出版物系列和文化旅游科技产品系列等文化旅游商品。持续推进文旅商品及购物场所进景区、酒店、商城、网店、机场、车站、营地、服务区、演艺场、游乐园等“十进活动”。

 

(五)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

1.旅游消费环境优化工程。推动各县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合理安排旅游出行计划。精心组织中国旅游日活动等,举办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系列旅游惠民消费体验活动。鼓励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创新旅游消费支付方式。发布文明和绿色旅游消费指南,引导理性消费,抵制餐饮浪费。(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旅游消费领域拓展工程。引导文化街区、古城古街打造新型文体商旅综合体,建设旅游消费新地标。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打造老字号特色街区,支持老字号企业入驻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开设旗舰店、体验店,提升旅游购物和餐饮品质,打造康县长坝温泉集聚群落,让温泉康养成为旅游消费带动点。大力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持续培育消费增长点。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文创店、小剧场、影院、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培训场所等多业态的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倡电子票、云排队等数字化预约,培育推广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新方式。(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3.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工程。全面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重点依托武都区和成县的交通优势,建设武都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成县旅游综合服务次中心,分别承担全市旅游业综合管理、旅游综合服务和旅游集散等各项功能,其余县建设旅游咨询集散服务站,每个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点。适时在宕昌官鹅沟、康县青龙山、康县阳坝、成县鸡峰山、文县天池、武都金马池、两当云屏三峡、西和晚霞湖、徽县嘉陵江大峡谷、礼县秦皇湖等具备条件的景区,全面推行实施“自驾车服务基地 露营地 交通驿站”行动计划,力争实现“一县一营地”,打造新型旅游公共服务载体。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和制作具有陇南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标识牌,进一步完善全市交通场站、旅游景区、交通沿线旅游标识系统。不断加大旅游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房车营地、观景平台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厕所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化和无障碍化。(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4.旅游宣传推广创新工程。推进文化旅游业态、产品、商品进机场、进车站、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在机场、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火车站设立咨询服务点,设置显示屏,适时播放旅游宣传片、线路攻略,引导游客顺利抵达景区。依托文化旅游信息宣传平台等国内大型网络平台,大力宣传陇南文化旅游业态、产品、商品等,推动搭建陇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拓展文化旅游业态、产品、商品营销渠道。拓宽展会展销平台,组织、鼓励、支持文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康养产业展会展销活动和各类节会活动,提高宣传营销水平,逐步形成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及商品营销体系。紧抓武九高速通车机遇,加大与重庆、四川的沟通,推进陇南深度融入环九寨大旅游经济圈,让更多人“游在九寨、乐在陇南”。加强与周边省市旅行社的联系,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提高陇南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与民航陇南机场、兰州铁路局陇南火车站的沟通衔接,深入开展全国旅游城市客源市场的调查,适时开通陇南至全国、全省主要旅游节点城市航班航线和旅游专线专列。推动旅游宣传与城乡经济发展、节庆品牌塑造、商务环境改善等一体化发展。建立全市旅游景区、演艺项目等淡季价格优惠联动机制,加强“引客入陇”政策引领,以“真金白银”支持旅游企业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6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1.旅游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将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纳入城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标识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实压便捷、富有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推行景点套票、月票、年卡和旅游公交等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健全无障碍旅游公共服务标准规范, 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便利化旅游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将无障碍旅游内容纳入相关公共服务政策。

2.重点旅游区域交通配套行动。加快武九、景礼、康略、西宕等高速公路、康余高等级公路和天陇铁路建设,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西北旅游经济圈。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景区客运索道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枢纽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完善机场布局,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

3.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建设行动。鼓励和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适应游客出行方式变化,加强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

4.实施旅游厕所质量提升行动。发挥旅游厕所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节能环保、文旅融合、科技应用、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效应。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引导建设一批新型智慧化旅游厕所。到2025年,《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的实施率达到90%以上,电子地图标注率达到95%以上。

(六)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1.旅游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忠诚担当、素质一流、廉洁高效的专业化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保障。推进综合执法重心向基层下沉,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机构设施,健全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装备和经费,制定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健全旅游领域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区域执法协作。(市司法局、市文广旅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旅游服务质量建设工程。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市导游员、民宿管家、酒店运营管理、红色“五好”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线上培训,举办服务技能竞赛,以赛促建,增强职业自信,树立行业新风,加强出租车司机等服务人员的培训,使每个服务人员都成为陇南文化旅游的宣传员、引导员、讲解员,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到2025年,建成以游客为中心,科学规范、流程全覆盖、应用场景更多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智慧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行等领域组织制定、修订一批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一批旅游地方和行业标准,建设一批旅游领域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社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3.市场主体壮大升级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旅游投资和创新创业积极性。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成立县区文旅投资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旅游企业,稳步推进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大力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创新发展。支持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为企业创新、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服务。促进在线旅游企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着力扶持一批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创新“企业 农户”“合作社 农户”等经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支持旅游规划设计、研发孵化、营销推广等咨询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运营水平。(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4.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工程。健全旅游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制定旅游安全风险清单和工作预案,有效化解各类旅游安全风险。完善安全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对旅游设施、项目、活动加强安全监管。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责任制,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建立健全旅游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强化事前预防、事发预警、事中救援、事后重建机制,落实旅游企业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等监管责任。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做好游客安全提示和引导,有效开展应对重大疫情、突发灾情、设施停运、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的演练。(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5.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法依规完善旅游市场信用监管和综合协调机制,积极填报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信用管理系统,建成全市完善的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依法依规公布旅游业失信名单,强化失信惩戒。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将守信情况纳入旅游行业评定和项目招投标条件。树立一批诚信典型,探索开展“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7  旅游市场现代治理

1.旅游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项目。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培训,打造学习型、专业型执法队伍。开展文化旅游市场集中办案和以案施训等活动。

2.旅游市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融合归集行业监管、动态经营、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构建旅游经济运行和市场风险识别、分析、响应、处置一体化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3.市场主体壮大升级项目。支持旅游业市场主体升级转型,到 2025年,培育具有全国和全省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旅游龙头和骨干企业10家以上。

 

6.文明旅游推进工程。依法处置各类旅游不文明事件,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不文明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戒,并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在全市旅游饭店和涉旅场所普及使用“公勺公筷公夹”,推进光盘行动。鼓励开展旅游文明宣传公益广告创作与播出,强化舆论引导监督。在旅游公共场所建立志愿者服务和文明旅游监督岗,多形式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倡导长途、跨省游客返程后主动做核酸检测。(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明办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七)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1.旅游人才发展体制创新工程。建立东西部人才交流学习和岗位培训机制,支持各县采取科研成果第三方采购和奖励等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向旅游产业及行业一线合理流动。探索建立特级、高级和金牌导游(讲解员)激励机制,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和“金牌导游”培养项目,建立导游星级服务评价体系。实施旅游理论研究创新行动,建立陇南市文旅产业咨询专家库,推行“专家赴基层人才建设调研”活动模式,强化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文旅从业人员培训。落实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持续增加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稳定文旅从业人员队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人社局、陇南师专等相关高校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高层次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工程。坚持品德和业绩导向,培养更多高层次旅游人才。推动更多旅游人才入选国家和省市级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常态化举办市县文化和旅游局长培训班,推动“云讲堂”等方式的线上培训。资助旅游高技能人才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承担重大课题、参加进修深造。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建设旅游营销创新工作室。支持各县区和企业举办地方特色、行业示范、管理经营高层次人才班次。(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专栏8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全市文化和旅游局长培训项目。每年至少组织或举办1期全市文化和旅游局长轮训班。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开展专题培训、高级别对话研讨。

2.旅游演艺骨干人才培养项目。举办旅游演艺人才训练营和培训班,培养选拔10左右创作、表演、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3.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每年推荐评选5名左右省级旅游经营管理领军人才,10名左右旅游营销青年骨干人才等。支持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培养专项研究。

4.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项目。支持陇南师专等高校健全旅游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学科融合,着力培养旅游规划、文旅康养、红色研学、文创乡创人才,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3.产学研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高校特色骨干学科专业增设赋能文旅相关新专业(方向)、文旅类应用型高校建强学科专业。联合卫健、教育部门,谋划开展一批文化旅游重大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论证。利用市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文旅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公共创新平台。(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卫生健康委、陇南师专等高校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4.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坚持实用示范导向,大力开展基层旅游公共服务队伍、旅游企业基层从业队伍建设,举办以乡镇村从业人员为主的乡村旅游培训班,扶持乡村旅游基层人才发展,打造新型职业“旅农”,培养一批基层旅游人才。(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陇南市国民经济富民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组织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市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责任,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二)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各县区、市直有各关部门要完善用地、金融和投资等支持政策,加大对重大领域、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的扶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打通痛点堵点。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支持旅游业发展,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时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和扶持政策,切实为景区、旅行社、酒店、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旅游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认真落实《陇南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陇南市“引游客入陇南”补贴实施办法》《陇南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措施办法,支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引导旅游企业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创新有效匹配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陇南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三)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健全旅游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推动落实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必需资金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推进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健全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招商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四)完善投融资服务。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着眼破解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深化旅游与金融合作,建立财政、基金、银行和社会等多元投入的旅游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等方式融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旅游产业。鼓励各县区设立旅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区争取创建国家、省级旅游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文广旅局、人行陇南市中心支行、陇南银保监分局、市信通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五)加强评估考核。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明确具体举措和工作进度,抓紧推进。市文广旅局要加强对本实施方案的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