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本市政策

中共陇南市委 陇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2/03/31| 来源:陇南市人民政府网站| 专栏:本市政策| 访问次数:937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甘发〔2021〕9号)精神,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部署要求,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抓项目、兴产业、促招商,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传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着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发展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为加快推动生态陇南绿色崛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积蓄动力。

(二)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武都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成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4个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100亿元规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提高10个百分点。积极创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县、引领县和示范县,支持武都区创建特色农业强县、徽县创建工业富县、康县创建文旅名县,对全市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发展方向。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集聚要素,分类施策,强化产业融合、区域联动,推动错位发展,共同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城市服务型。突出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以快速路网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商贸流通和物流通道体系建设,培育区域性金融服务、人才交流、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工业主导型。按照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优势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思路,围绕龙头企业建园区、强配套,引强培优,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发展基础好、增长潜力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农业优先型。加快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加强农业产业前沿和核心方向投入,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文旅赋能型。坚持保护优先,强化项目带动、科技引领和品牌打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遗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文旅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景点,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生态功能型。坚守生态功能定位,围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有序实施生态搬迁,提升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力促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对照“五大类型”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经县(区)上报、省上审核,确定武都区为城市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文县为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成县、西和县、徽县为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宕昌县、康县、礼县、两当县为农业优先型和文旅赋能型。

二、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

(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聚焦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百亿级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带和油橄榄、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中医药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陇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1000万亩农特产业基地,重点在品牌培育、标准引领、延链补链、科技推广、市场营销上下功夫,不断提升陇南“麻辣香甜”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田园综合体和工厂化种养殖业建设,推动“陇南山珍”由单一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推动“陇南味道”由地方特色农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转变。以武都区为重点区域,持续壮大花椒产业,大力实施油橄榄产业倍增行动,开展好白龙江流域百公里油橄榄产业示范长廊建设,支持新品种引进选育、新产品研发、新装备研制、智慧化改造等,走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之路。以成县为重点区域,积极发展核桃产业,推动产业链拓宽延伸、附加值显著提升。以宕昌县、文县为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当归、大黄、纹党参等大宗道地药材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基础较好的成县、徽县和西和县,要立足矿产资源开发、有色冶金、生物萃取、白酒酿造、建筑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实施金徽酒数字化应用平台、金徽矿业“5G 智慧矿山”等重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农牧业资源丰富的西和县、礼县,要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业,拓展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扩大苹果、八盘梨等经济林果种植规模,促进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养殖产业。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中医保健、康复疗养、研学旅游、会务会展等“旅游 ”新业态,充分利用融媒体、数字技术等途径赋能文旅产业,推进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创建官鹅沟、天池、西狭颂等国家5A级景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廊道,继续办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乞巧节、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文化节会,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品质。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宕昌县、两当县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基地。着力塑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品牌,将陇南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市、西北知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一批节能环保、生物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项目落地实施。〔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卫健委、市大数据局〕

(五)强化产业平台建设。按照每个县(区)设立一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一轴两带多园区”现代工业园区布局,坚持“一区一主导产业”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县新材料产业园、成徽康养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按照新上产业项目一律进区入园的原则,引导生产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建设标准、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水平和承载力。以陇南经济开发区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成徽一体化发展战略,到“十四五”末,力争陇南经济开发区产值达到百亿级。全力推动康县工业集中区产值在省级开发区中排名位次稳步提升,西和县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园区,其他园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强化开发区在县域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向开发区放权赋能,优先开展各类试点示范。加强与省内外开发区合作共建,建立健全“飞地经济”和“双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力争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招商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县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力度。紧盯东中部地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转移趋势,积极对接产业转出地区主管部门和企业,靶向施策,全方位承接转移产业。建立“一企一策”招商引资服务保障机制,市、县(区)领导包抓推进,跟踪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全面兑现财政、土地、环保、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配合省上建设大数据招商引资平台,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优质项目。聚焦成渝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青岛市、金华市等区域,制定针对性工作方案,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充分发挥地方商会作用,建立在外陇南籍客商联系机制,推动更多企业家回乡创业投资。建立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激励奖励机制,引导形成全社会招商引资氛围。〔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招商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税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县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七)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大县域部门专业人员、企业技术能人、行业技术能手等针对性培养和使用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柔性引进、留住用好新型产业人才、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创业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在科技型企业兼职等多种方式,领办、创办、协办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技特派员选派和管理。实施技术人才下沉行动,充分利用产业领军人才、专家人才力量,建立科技人才与产业基地帮扶机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聚焦卫生、教育、农技、商务等重点行业,实施专技人才提升行动。〔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八)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鼓励支持创建省级创新型示范县,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发展创新平台,努力打造一批创新企业集聚、创新活力迸发、产业生态良好、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基地。积极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数字陇南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现新突破。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牵头组建或高等院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陇南经济开发区科创孵化园,建立应用研发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示范项目,提升科技支撑和就业带动能力。〔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四、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九)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有机衔接,形成多元化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到2025年末,全市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以上。推广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培育循环农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生态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推动低碳社区发展,推广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绿色建筑建材应用,加强县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实施一批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森林小镇、美丽乡村。〔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招商局〕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十)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鼓励引导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推动在城镇就业居住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在城镇购房的农村人口等重点人群在城镇落户。继续扩大居住证覆盖面,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超载地区和需要征地撤迁的人口在城镇集中安置,设立移民社区进行管理服务。〔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

(十一)加快提升县城质量和规模。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推动生态之城、活力之城、陇蜀之城建设取得新成效。优化八县城区用地布局和规模,有序拓展城市新区,引导农村人口向新城区转移。加快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老旧小区、街区改造,禁止大拆大建。推进住房、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配套体制改革,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多渠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陇南职业学院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十二)培育壮大特色小城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橄榄新城等特色小城镇建设。选择一批发展基础较好小城镇,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环境风貌、文化传承、城镇治理等“六大工程”,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类型,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工业集聚、文旅融合、健康养生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积极推动文县碧口、宕昌哈达铺、礼县盐官、康县阳坝、徽县嘉陵等市域交界城镇加快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聚合辐射功能。〔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林草局〕

(十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示范工程。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好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天然气输气管网等工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时期 ,在大力实施康县示范县、武都区裕河镇等5个示范镇、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等27个示范村省级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市级乡村建设“555”工程,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农村5G网络建设和推广应用。推进集聚提升类村庄加快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向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村方向发展;推进城郊融合类村庄发挥临近主城区优势,加强基础联通、环境优化,建设城市后花园和配套基地;推进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生态人文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特色风貌打造。〔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国网陇南供电公司〕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十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部署,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全面简化、清理涉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没有明确实施层级的,按照“市县同权、同步下放”原则下放至县级实施,加快建立权责对等的行政审批体制,提高县级承接能力。加大基层减负力度,禁止同类政策层层加码,市对县的检查考核事项总量只减不增。加快推进成县撤县设市,对实施整村搬迁的行政村上报有关部门进行村级建制调整,有序推进“乡改镇”“镇改街道”和乡镇撤并工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作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局、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

(十五)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软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让权力变小、服务变优、效率变快、检查变少的“四个转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切实落实好“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便民政策。提升减税降费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打造便捷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招商局〕

(十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合理限定现有政府投资平台经营范围,将市场空间留给民营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设施投资运营。加强分类指导,支持骨干企业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品牌;支持中小企业“小升规”和个体工商户“个转企”;引导小微企业创新模式、扩大规模;培育壮大科技中小微企业群体。发展以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为主体,以新经济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的新民营经济力量。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政府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培育现代企业家精神。〔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市人社局〕

(十七)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以各类区域合作平台、对外开放平台为依托,探索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促进贸易产业融合,推动特色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开拓线上线下市场,促进内贸外贸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陇东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庆平天陇经济带建设,共建园区、共谋产业、共筑通道经济,将陇南打造为联接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之间重要节点城市。坚持“区域协同、跨省协作、南向协进、抱团发展”的思路,加快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兰渝铁路为纽带,加强与沿线省市贸易深度合作。〔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招商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县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七、政策支持

(十八)加大财税支持。积极配合省上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调整,将新引进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分享部分全部让利县级,更好发挥财政体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县级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有力且发展潜力大的县(区),积极争取省上加大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倾斜力度。鼓励县级政府按照市场化原则出资参股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形成财政出资合力,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县域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对新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以及引进全国行业领域十强企业首次落户的,将积极争取省上在安排专项债券、专项转移支付、土地指标、重大项目资金时予以优先支持。〔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税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招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

(十九)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优化县域网点布局,进一步下放县级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县域存贷比,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设立服务乡村振兴内设机构。深化银税互动,扩大首贷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产业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业务,加大首贷、信用贷发放力度。按照“以市带县”的模式,推动市县两级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形成支柱型金融平台,其中:市级打造1个总资产300亿元以上,武都区打造1个总资产150亿元以上,徽县、成县各打造1个总资产50亿元以上,文县打造1个总资产20亿元以上,其他县各打造1个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健全完善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适当扩大县域涉农、小微担保放大倍数、降低担保费率、提高担保规模。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优化县域金融环境。〔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陇南银保监分局、人行陇南中心支行,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税务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融资担保机构〕

(二十)加强用地保障。对县域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精准保障,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用地计划在建设用地审核时统筹安排。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国土整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产生的新增耕地经核实认定,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耕地指标交易。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机制,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八、组织保障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市级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结合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方案。市直部门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建立对口支持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县(区)要结合各自选定的发展类型,编制好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切实担负起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责任,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二十二)加强引导鼓励。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改变财政资金前期投入方式,实现财政资金前端引导、后端奖补,鼓励各县(区)先行先试、创造典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加快建设一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县。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激励干事创业的制度,鼓励干部守住底线,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加强市、县(区)双向人才交流,选派县(区)以下基层骨干人才到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修学习,选派市级专家人才到县(区)开展技术服务。推进干部双向交流,把懂经济工作的干部选派到基层锻炼,有计划地选派县乡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部门挂职任职。〔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直有关部门〕

(二十三)考核结果应用。按照省委、省政府审定的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重要突破的县(区)予以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倾斜支持,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或个人在评先选优等方面予以奖励。同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