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7/16| 来源:甘肃日报| 专栏:省内动态| 访问次数: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今年2月,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牵头起草《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方案》,并经十四届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各地各部门立足职能积极作为,结合全省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要求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安排推动《方案》落实并取得一定成效。现推选武威市工作做法,供各地各部门学习交流借鉴。
今年以来,武威市聚焦“全省领先、西部靠前”营商环境建设目标,着力从制度建设、公平竞争、公正司法、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等方面多向发力,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了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健全制度稳预期
强化营商环境支撑力
持续筑牢营商环境制度根基,着力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壁垒。制定印发《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任务分解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重点工作任务台账》,分解24项主要任务、27项重点指标、77条具体举措,统筹推进规范执法、减负降本等10大专项提升行动。编制《武威市惠企政策汇编》,以二维码形式附于汇编正文及官方平台显著位置集成发布,并通过政务服务网、企业服务平台、招商引资宣介等途径动态更新,推动惠企政策“应知尽知、能享尽享”。
强化审查促公平
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印发《武威市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方案》《武威市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公平竞争审查信息公开、工作约谈、抽查、会审、投诉举报、受理回应6项制度,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进一步健全完善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制度,清理涉企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涉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质效。今年以来,全市共审查新增政策措施680件,排查市场准入政策21件,会审重大政策措施62件,清理政策措施15件。
高效司法提质效
守护营商环境公信力
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广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远程开庭等“一站式”电子诉讼,构建“四位一体”立案体系和“3 N”调解矩阵,立案平均审核时间大幅压缩至1.2小时,调解成功率稳步攀升,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精准化的司法护航。充分运用“府院联动”机制,合力破解办理破产重大疑难问题。深入开展“检察护企”行动,设立“检察机关联络企业工作室”,在驻武商会建立检企联络点15个。在检察机关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举报中心”“企业家会客厅”等阵地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凉州区检察院打造“企业家会客厅”的做法被媒体报道。依托在重点企业、园区设立的38个警务室,持续开展“护航警官进企业”活动,深入开展防范经济犯罪宣传,做到经济犯罪早发现、早预警。
规范监督增效能
提升营商环境推动力
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督促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梳理编制《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和《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全市40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梳理出行政执法事项4981项,28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梳理出涉企行政检查事项268项。多渠道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的公告》,广泛征集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全面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精准定位“扰企”“误企”风险点,有效杜绝随意执法、过度执法等现象。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将年度联合执法事项整合为16项,切实减少执法检查频次。推行“首违不罚”,对符合“两轻一免”清单的378户经营主体依法从轻、减轻、免予处罚。
优化服务增活力
扩大营商环境影响力
聚焦经营主体法治需求,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强化全链条全方位法治保障。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广泛关注的合同、融资、劳务用工、知识产权保护、股权和债权等问题,精准制定“普法菜单”,提升企业经营者守法经营和依法治企意识。创新与民营企业沟通机制,通过常态化联系、重点企业“包抓联”、企业家座谈等形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899项。组建由律师、公证员、普法志愿者等组成的普法宣讲团,深入企业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80多场次,排查企业法律风险35项,提出合规建议28条,赠送普法资料2000余份。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