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本市动态

康县:“三个共同”实现乡村和谐善治

发布时间: 2024/10/17| 来源: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专栏:本市动态| 访问次数:8

      近年来,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部署要求,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探索推行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建,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一、建立共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广泛支持、规范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乡村发展、人人尽力推动发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广泛汇聚乡村发展合力。全面建立乡村基础设施维护提升机制。健全完善乡村规划管理“群众提、乡贤理、组织审、大家评、民主定”的五步议事决策机制,有效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健全乡村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各村党支部牵头完善村规民约和村内环境卫生公约,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农户积分管理制,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切实增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结合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积极探索“村务月月晒”“村民说事室”“院坝会”“乡村夜话”“微心愿”“微网管”等微治理方式,积极搭建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监督的党群直通说事平台,全县群众说事办结率达98%以上。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目标,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采取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等办法,统筹完善乡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广大群众满意度。

      二、探索共同提高路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乡风文明和生活品质共同提高,进一步提振乡村群众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行动。全县4100多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聚焦特殊群体,倾力纾困解难。各村党组织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义务帮助邻里照看孩子、照顾老人、视频连线、接送学生、代销代购、管护田地等行动中,切实把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变成暖心事、放心事,让关爱有力量有温度、服务有热度有深度。深入开展“主动创稳”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主动创稳”中的“前哨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好防范化解突出矛盾风险隐患。进一步健全农村网格治理机制,全面完成基层治理网格调整优化,实现党建、政法等网格“多网合一”。加强对生活失意、精神失常、心理失衡等人员的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具体困难,化解防范社会风险,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为“五美康县”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引领”行动。紧盯改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这个重点,扎实推进改厕、改圈、改厨、改灶,优化居住功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着力构建和谐乡风、淳朴民风、文明新风。

      三、构建共同致富格局。紧盯“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高质量发展定位,盘活县域整体资源,以文旅康养为牵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用产业、业态和利益将各方关联起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建立共同发展产业机制。进一步健全“支部引领、村集体合作社主办、群众参与、企业对接”的产业发展机制,建强“支部 合作社 企业 农户”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整合资金、土地、林地、人力、技术等资源,统一租赁或入股合作社,规范经营管理,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建立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包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县级联乡领导带头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干部包抓1~2个村,定期督查指导、协调解决问题,确保集体经济实现倍增目标。建立民企结对帮带发展机制。结合“万企兴万村”和村企共建行动,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方式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带共富机制,鼓励民营企业采取村企联合、资源资产入股分红、加工代售农特产品、就业务工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村企共赢、助农增收。建立群众多元增收机制。以乡(镇)或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农机服务队、集体务工队等,在本乡(镇)各村和跨乡(镇)开展撂荒地整治、代种代收、产业托管、采摘、加工、销售、村内公共设施管护维修等有偿服务,实现企业有钱赚、集体经济有发展、农民参与有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