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切实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嘉峪关市始终坚持以提升和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年提升行动,科学规划,细化举措,全力改善乡村整体环境,扮靓乡村“颜值”。
科学配置,设施设备全覆盖。按照各村实际,科学配备垃圾收运设备。2019年,在峪泉镇嘉峪关村、新城镇新城村、新城镇野麻湾村、文殊镇河口村建设垃圾压缩站4座,建设阳光堆肥房3座,配套安装压缩转运设施4组,配备垃圾斗234个、垃圾压缩车4辆,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全覆盖。
积极探索,分类收转全处理。按照“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平均每2天一趟的频次对村镇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并转运至八昼夜滩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今年前三季度共清运处理镇村生活垃圾4705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向郊区办配备发放“四分类”垃圾桶160个,逐步补齐了垃圾分类设施,推动垃圾分类全覆盖。同时,为有效解决三镇农家乐厨余垃圾收运处置问题,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将全市村镇非居民餐厨垃圾纳入餐厨垃圾收运范围,逐步探索建立起“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模式,委托管理、市场化运作,对镇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切实提升了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能力。
对标对表,健全体系抓落实。对照《甘肃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配备镇村道路及公共区域保洁人员,配齐垃圾箱(斗)、垃圾车等垃圾清运设备,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各村制定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门前五包责任制,明确门前区域管理责任。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340个城市网格和117个农村网格,在每个网格中设立2至3名文明劝导员和网格员,针对垃圾治理突出问题,跟踪抓、持续抓、深度抓,形成“网上有格,格中有点,点上有事,事上有人,人上有责”的治理体系。
紧盯重点,完善机制抓整治。积极开展道路沿线、城乡接合部、河沟渠道、村内庄外、背街小巷、居民房前屋后等集中整治行动。常态化清理垃圾堆积点,组织村组干部和共管共享人员对新增或反弹的垃圾堆放点等问题进行排查,建立问题台账清单,逐一对照销号,落实场地管理责任,安排专人定期复查。对省级无人机航拍已整改点位进行“回头看”,防止垃圾问题反弹。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每月开展一次“美丽雄关万人清洁”活动,对黑山湖道路沿线、城乡接合部等周边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
创新方式,宣传动员同发力。设立“红黑榜”、举报热线,曝光随意倾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按照“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的方式,打通“线上 线下”宣传动员治理方式。镇村干部积极入户向群众面对面宣传垃圾治理相关内容及意义,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和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全力营造“人人肯出力、家家见行动、村村有成效”共同建设美丽宜居生活环境的良好氛围。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