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建设 > 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案例③ 陇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陇南市“产培评”一体化 聚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人才瓶颈

发布时间: 2025/06/23| 来源:陇南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专栏:营商环境| 访问次数:23

     一、案例背景

     2025年,面对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对象分散、内容偏虚、评价不实、对接不准”的弊端,陇南市以“产业定向、需求导向,培评融合、产才融通”为破题密钥,在全市开展“产培评”一体化改革试点。试点以来,各县区紧扣“服务产业、赋能就业”主线,构建起“培训跟着产业走、评价围着需求转、人才随着岗位流”的良性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锚定产业需求,绘就精准培训“路线图”。聚焦重点产业和行业企业用工缺口,构建“产培评”一体化服务体系,各县区因地制宜,精准锁定培训对象:文县围绕茶叶全产业链开设种植加工培训,徽县依托食用菌龙头企业培育技术能手,武都区瞄准花椒、油橄榄产业开展订单式教学。通过动态发布岗位需求清单、建立“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企业“土专家” 高校理论导师),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培训就跟进到哪里”,彻底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二)创新培评模式,打造技能提升“强引擎”。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桎梏,采用“理论 实操 岗位实训”三维培训模式。培训课堂从教室延伸至车间、田间、非遗工坊,如康县宝利鞋业“车间即课堂”、两当县“故道巧编”非遗工坊实训,让学员“边学边干、以干促学”。同时,将职业技能评价嵌入培训全流程,支持龙头企业制定自主评价标准,实现“培训结业即考证”,证书认可度提升60%。宕昌县“羌源味到”农文旅培训、成县白酒酿造技能大赛等案例,生动诠释了“培评一体、学用相长”的创新实践。

  (三)深化产才融通,激活就业增收“新动能”。以“结业即就业”为目标,积极搭建“产才对接会”平台,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库,常态化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徽县学员肖云返乡创立食用菌基地,带动60余户增收;成县陇小南电商培训裂变4.5万分销网络,形成“培训少数人、带动一大片”的裂变效应;两当县“技能 安居”双保障模式实现参训人员100%上岗增收。数据显示,试点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学员就业率达90%以上,“技能富民”成效显著。  

  (四)构建闭环生态,赋能产教融合“深突破”。大力实施“精准滴灌”“培评升级”“产才共振”“融合发展”工程,持续深耕“产业需求”田,细育“技能人才”苗,结好“就业增收”果。成县“产培研”模式形成“企业需求→学院研发→基地验证→产业转化”闭环,校企合作成果丰硕;陇南师范学院联合企业开发四大核心产业,延伸葡萄酒、野草莓酒等特色产业链。此外,全市推广“订单式培育班”,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并依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培训。康县全域旅游培训、武都花椒深加工课程等案例,彰显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