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开具证明“难、繁、久”等问题,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推行一份企业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切实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企业可线上、线下不限次数获取信用报告,无须支付任何费用,实现7×24小时服务。
众所周知,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身份证明。而企业与各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与各行各业市场主体产生交往和交易的特征,决定了收集、保存企业信用信息的部门较为繁多,且各行各业之间可能并不相通。因此,用一份信用报告代替40多个部门的证明,显然是“让数据多跑腿,让企业少跑路”的有益创新。
首先需要强调和澄清的是,并非所有证明都是“奇葩证明”,并非所有要求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证明的规定都是滥设门槛,刁难他人。在人人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证件及证明是企业和个人向外界介绍、展示自我的载体,是相关部门提供管理、服务职能的前提。从本质上来说,证明是一种信用保证和凭证,即用权威机构出具的凭据来佐证企业或个人的身份属性、社会关系、名誉荣誉、信用资质的真实性,防止有人在获取资格、享受待遇及办理事项时弄虚作假,坑蒙拐骗。
对于企业来说,常见的证明有法人无犯罪记录证明,无纳税违法记录证明,无欠薪记录证明,无环境污染证明、无危害食品安全证明等。这些证明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乎企业在相关竞标、评审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评分等级”和信誉度。如很多评审活动或经济活动中都要求参与企业没有相关违法违规记录等“污点”,因为,任由有“污点”的企业进入某个领域,既是对其他守法合规企业的不公平,也会让公众对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水平产生合理怀疑。
然而,要求企业具有相关资质或证明,没有“污点”,不代表完全应由企业自己“跑腿”来开具证明。梳理报道可知,40多项证明背后所承载的信息,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所收集保存,且很多证明具有一定的时限性。过去,几乎每一条注册信息都需要单独开具证明。为了办一件事,分头取号排队很常见。假如企业经常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话,很可能出现“不是在开证明就是在开证明的路上”的现象,不仅让企业“跑断腿”,也增加了职能部门的负担,还是对人力物力的浪费,更是对政府管理体系的透支。
用一份信用报告代替涉及40个部门证明的改革,有效疏通了部门间的堵点,也解决了企业的痛点。其实质并非是削减证明事项,而是由发展改革委等职能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系统对接,利用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深入整合信息资源,将之前散见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归集共享。这样一来,企业便可通过相关网站“一键申请”后,快速获取整合多个部门证明的信用报告,类似于公民个人“一键查询”个人信息报告。这种新版“企业信用报告”,可以说既简单顺畅,又权威高效,既解决了社会管理、行业管理中的信息不畅难题,又降低了企业和基层负担,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轻装上阵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值得进一步推广,使更多地方的企业从中受惠。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