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14| 来源: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专栏:本市动态| 访问次数:7
大堡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自2025年8月承担"村居融合"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聚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探索形成“一个核心统领、四项机制融合、五大服务同频”的“145”工作体系,推动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开局、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一个核心”统领,筑牢组织保障“强引擎”
始终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大堡镇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关于分类推进“五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对接农区党建“四项任务”要求,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村居融合”的根本保证。
组建联合党委。成立由镇副科级领导兼任书记,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副书记的村居联合党委,有效整合资源,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监督。依托“睦邻议事亭”和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有效提升了联合党委在融合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执行力。
深化“四项机制”融合,破除城乡二元“旧壁垒”
着力在关键环节实现机制性突破,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
治理机制融合。实行村委会与居委会“合署办公”,设立综合便民服务站,推行“一门办理”。将农村宅院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起“一格N员”的基层治理新架构。目前划分的12个网格已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2名,整合派出所民警、村“两委”、协管员等多方力量,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的良好局面。
服务机制融合。按照“一室多用”原则统一打造功能复合的党群服务中心。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开展“情暖夕阳”“星期六课堂”等活动70余场,惠及群众超千人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机会均等。
资产机制融合。坚守改革底线,实行“政经分离”,明确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责。街道村财务账户、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账户仍由镇政府进行管理,村集体经济收益每年按比例提留补充村级民生项目支出,确保集体“三资”权属清晰、管理规范、监督到位。
户籍机制融合。探索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城镇落户“零门槛”。严格禁止将户籍迁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法定权益挂钩,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消除了群众参与改革的后顾之忧。
推动“五大服务”同频,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
以服务融促感情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
党群服务同频。实现党务、政务、村务、社务“一站式”通办。通过推行“党员代办制”,组建以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代办队伍,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平安法治同频。整合调解、网格、警格力量,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今年以来,通过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累计说事94件,办结率达100%,社区和谐稳定基础不断夯实。
民生保障同频。确保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各项惠民政策在融合区域内无缝衔接、精准落地。大堡镇通过“党支部 车间 农户”的经营模式,已培训留守妇女200余人,吸纳90余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固定用工约40人,切实缓解了留守妇女和弱劳动力就业压力。
文化文明同频。共享文体设施,共办节庆活动。大堡镇通过“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模式,制定6类文明行为积分细则,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简办红白事等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促进了乡风文明持续向好。
产业就业同频。依托“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模式,发展以东岳山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小麦,由面粉加工厂实现本地小麦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有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促进农户稳定增收,形成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下一步,康县大堡镇将持续深化”145“工作体系,凝聚各方力量,稳步推进”村居融合“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与服务群众能力,为全面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治理共为、发展共赢" 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注入新活力。
文章搜索